未來農業模式
精準農業
追溯是種管理思想
電商、社區與大數據
未來農業模式
現在,古老的農業又到了變革前夜,這一次的“攪局者”是信息技術——傳感器、物聯網、雲計算、大數據以及互聯網,其不但颠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手工勞作方式,也打破了粗放式的傳統生産模式轉而邁向集約化、精準化、智能化、數據化,農業生産因此獲得了類工業的産業屬性。而互聯網電子商務及現代物流的橫空出世,使得整個産業鍊各要素激烈碰撞、重組,線上線下的耦合度空前提高,這極大地拓展了未來農業經營模式的想象空間。
随之而來的,各方新勢力正源源不斷地投身農業,希望能用自己的力量改造農業,在這一次的變革浪潮中捕捉到商機。北京天安農業總經理劉雁飛的觀點非常有代表性:“ICT技術已經全方位滲透到了農業全産業鍊的所有環節,舊有的農業模式正在被颠覆。”
精準農業
從北京飛行兩個小時落地後再坐半天汽車,才能抵達位于呼倫貝爾草原深處的呼倫貝爾農墾集團農場。這個農墾集團有22個農場,600多萬畝農田,共計好幾萬個地塊。規模化、集約化的農場正在實施精準農業。
精準農業概念最早由美國提出,它的目的是以較少的投入達到同等收入或更高收入,并改善環境,高效利用各類資源,取得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。
對于大量地處偏遠地區、人口稀少、人才資源稀缺的大農場,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精準農業?過去,農墾集團很難找到人,搭建和維護實現精準農業所需的IT決策系統,也很難及時找到農學專家來指導交流。現在,雲服務改變了一切。
幾年前,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始建立農業雲服務平台。全國各地的農田數據,像溫濕度、作物參數、遙感影像,還有土肥工作站定期采集、化驗的土壤參數,農産品貿易價格……都源源不斷地經過網絡流入這個農業雲服務平台;這些數據再結合農業專家研究的各種專業模型和算法,就能為全國各地的農場提供全方位的精準農業決策服務。
通過“施肥決策服務系統”,全國農場一年減少了幾百萬噸化肥的使用。“中國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化肥消費國,雖然我們水稻、小麥、玉米的單産比發達國家還高,但代價是,同等産出的糧食所用的化肥,是發達國家的3到4倍甚至更多。”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陳天恩博士說,“盲目施肥的後果是作物根本無法吸收,不僅浪費,還污染地下水和土壤。”現在,雲服務下的精準施肥正在扭轉這樣的局面。
而通過“精準灌溉系統”,農場不過度抽取地下水,防止呼倫貝爾草原沙漠化;通過病蟲害預警系統,農場可以在局部爆發病蟲害時及時反應,進行精準施藥決策。在過去沒有精準施藥時,“農用飛機飛過去,嘩嘩嘩,一路上幾萬畝農田就被施藥了”。現在的精準施藥可以區分田塊來施藥,避免過度施藥、污染和浪費,也提高了食品安全。
物聯網同樣是實施精準農業的重要技術。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産地東北,是應用大型農機裝備的主要區域。由于耕地面積廣大,農場的生産經營與“一畝三分地”式的小農作業完全不同。
比如土地平整和起壟作業,一方面對拖拉機手的技術和經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,因為這直接決定了作業質量如直線度、平整度;另一方面由于作業過程中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,造成勞動強度很大,非常需要拖拉機在作業過程中減少人為操作。
因此科研人員想到給拖拉機安裝傳感器、激光儀、導航設備等,賦予拖拉機“智慧”,使得拖拉機在導航狀态下自動走直;利用激光發收設備結合傳感器精确完成土地平整作業。
除了生産作業之外,農場的管理同樣需要借助物聯網。據黑龍江紅星農場技術負責人孫洪江介紹,基于精準農業和現代化大農業的發展趨勢,紅星農場近年引進了一套機車監管服務系統。
孫洪江說,紅星農場屬于國營農場,行使國家土地管理職能。農場把土地承租給農戶,機車由農戶自己購買,農場實行統一管理,每輛機車在農場有編制。農場根據農戶的作業量進行結算。
以往每年耕種時節,是由農機統計員手工統計每個農戶的工作量,但因為耕種面積大,往往一塊地有3~5台機車作業,有的車幹得多,有的車幹得少,統計員就偷懶取平均數,農戶吃大鍋飯。
因此,為了能準确獲取每個農戶每天的工作量,農場和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合作,給每台機車上安裝一個傳感器和GPS定位,傳感器能實時獲取機車作業數據并傳送到機載終端,終端把數據發送到農場的系統平台。
孫洪江說,就是這樣一套系統,一方面能讓農場管理者實時了解機車的田間位置、作業軌迹、農戶的作業量,系統自動生成日、月、年報表,給核算提供支持;另一方面由于機載終端可以自動生成作業報表,農戶自己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每天幹了多少活,産生了多少效益。
美國風河公司認為,利用物聯網等技術使農田與農機網絡化、為農場主提供決策支持是未來智能農業的發展趨勢。未來不管是火星上的探測車、空中的飛機還是田間的農機,都需要具備一些基本能力——物聯網中每一個終端設備都需要網絡互連性、可管理性和安全性。
孫洪江對這樣的趨勢看得很清楚,但多年的實踐也讓他深切體會到理論與現實的差距。他以精準農業中的變量施肥為例指出,困擾變量施肥的瓶頸在土壤取樣和化驗,雖然國外提供了土壤取樣機和快速化驗的設備,但誤差率高,所以精确的變量施肥依然沒有從技術上解決。
蜜蜂的啟示
把傳感器安裝在田間地頭并不困難,但要在動物身上放傳感器就不那麼容易了。一個有趣的例子是在蜜蜂身上貼RFID标簽,這是倫敦大學Queen Mary學院的一項動物行為學研究。研究人員把實驗室的幾百隻黃蜂貼上RFID标簽,當黃蜂尋蜜時,安裝在蜂箱或者假花裡的閱讀器就可以獲取黃蜂的RFID數據。
獲取這些數據後就能更好地研究諸如“一個蜂房内可以容納多少隻蜜蜂”、“蜜蜂可以連續在外活動多久”、“蜜蜂‘迷巢’現象的原因”等蜜蜂行為學的課題。這改變了傳統用顔料标識導緻速度慢、精度差的弊端。
國内的RFID企業遠望谷在2009年與江西農業大學蜜蜂研究所合作建設了“基于RFID的蜜蜂研究信息平台”,在國内尚屬首例。
給蜜蜂貼上RFID芯片的例子大大拓展了傳感器應用場景的想象空間,盡管這隻是一項學術研究。在實踐中,除司空見慣地給牛羊貼RFID耳标外,日本富士通公司給韓國的牛蹄綁上計步器觀察“牛的發情行為學”,則産生了不小的商業價值。
據韓國首爾韓暢牧場社長金希澈解釋,對于畜牧農戶而言,通過牛的發情期來支配懷孕、分娩的管理方法是直接影響銷售的關鍵。
牛的發情周期為21天,其中可孕時間僅有16個小時。如果錯過這一時間段,就必須再等21天。在傳統管理模式下,為了觀察牛的發情征兆,牧場工作人員需要随時确認牛的狀态。而牛的發情時間主要在夜晚和淩晨,即使安裝有攝像頭,依然難以有效觀察。實際上,即便是經驗豐富的工作人員,在肉眼觀察時,平均發現率也隻有58%。
相比肉眼直接觀察,富士通牛步系統使用計步器能準确掌握牛的生理周期。事實上,有發情征兆的牛步伐數會比平時增加。安裝計步器後,每頭牛的步伐數信息會通過發射器搜集到牛棚一邊的接收器上。每隔一小時,接收器所采集的信息會傳輸到富士通的平台進行分析,得到的分析結果又傳送給牧場管理員。
金希澈說,牛步系統大幅降低了牧場的工作量,為工作人員赢得了更多時間。而最重要的收獲是發情發現率達到幾乎100%,大大提高了繁殖率,增加了銷售額。
追溯是種管理思想
再見陳紹鵬,他名片上的職位已變為“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、佳沃集團總裁”。佳沃是聯想布局農業的一枚重要棋子。2011年10月,經過千挑萬選,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把聯想控股農業領軍權杖交給了陳紹鵬。
陳紹鵬無疑是一個拓荒者:他所在的聯想集團是一家成立近30年的IT企業,與農業幾乎沒有任何交集;而陳紹鵬本人雖然出生在甘肅農村,但18歲來北京上大學後就基本與田間地頭絕緣。
不過,傳統農業正因為IT信息技術而發生巨大改變,從佳沃的品牌标識就能反映這一點:廣袤肥沃的原野大地和普照大地的太陽形成了一個指紋符号,代表了佳沃對品質的承諾,更折射出佳沃的科技基因。
昔日聯想集團的“少帥”用“幸福、興奮、幸運”總結了自己新的職業生涯,陳紹鵬強調:“很幸運,接觸農業後我深刻體會到,農業與IT高度關聯,比如佳沃的全程可追溯系統就讓IT技術得到了充分的發揮。”
“全程可追溯系統”是佳沃“三全戰略”最重要的一部分。全程可追溯系統從選育、種植開始,到采摘、篩選、品控再到物流、終端等産業鍊,每個環節都進行有效的運營和管控。
“我來做個演示吧!”陳紹鵬掏出手機,打開一個掃描軟件,對準一盒藍莓包裝盒上的二維碼,佳沃全程可追溯系統的界面馬上出現。
這個界面包含五個模塊:生産基地、加工工廠、監測信息、物流運輸及銷售信息。消費者可以看到這盒藍莓生産流通環節的信息,信息細緻到了土壤和水的檢測、農殘指标,還有加工工廠具體的地址、生産人員等。所有這些信息由強大的後台系統支撐,涵蓋了生命周期的所有環節,包括灌溉、修建、授粉、降雨量等。
除了消費端,佳沃的全程可追溯系統還包括企業内部系統。陳紹鵬繼續演示内部系統:“想知道一個子基地施了什麼肥料,直接從後台點擊該基地,系統馬上就會顯示肥料類型、每株的施肥量及施肥負責人的信息等。”
佳沃的全程可追溯系統涉及到158個環節、超過300人次、産生3100個字段信息量。由此可見,農業的全程可追溯系統操作步驟多,而且是各自操作,不像工廠流水線管理。
“IT系統誰都能做,技術其實并不是最難的,最難的是管理和團隊的執行力。”陳紹鵬強調,“像全程可追溯這樣的IT技術運用到農業,主要體現在管理效率上的提升、管理體系的健全。”
佳沃常務副總裁湯捷對此深有感觸:“以全程可追溯系統中的土壤和水分采集器為例,每50畝為單位安裝一個采集器,萬畝地需要200個采集器。但如何管理及維護這些采集器呢?最終還得靠人。”
“萬畝農地不僅面積龐大,地勢和氣候條件也相當複雜,作業條件枯燥、艱苦,這就需要實際操作人員要有非常強的責任心,而且必須要有檢查的方法,保證他們認真履行職責。隻有管理到位了,才能夠優化技術。”
所以在湯捷看來,農業現代化的過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思維現代化,全程可追溯系統改變的也将是傳統農業的思維方式,目的是培養從業人員在生産流通等各個環節标準化和流程化等習慣。
電商、社區與大數據
互聯網,以颠覆者的姿态橫掃一切傳統領域,比如商貿、金融、汽車、餐飲、教育、醫療等等。農業遇上互聯網,也碰撞出了許多新玩法。
淘寶生态農業組對農産品新賣法醞釀已久。一直以來,淘寶的農産品銷售都混在食品闆塊,直到去年,淘寶内部提出要建立一個農産品網絡交易市場。經過調研發現,建立這個市場并不容易,很多偏遠地區有産品的企业完全不懂互聯網,無法自己做網店運營。“反複論證之後,我們認為預售和分銷将是兩個可實現的途徑。一方面,互聯網是個海量數據平台,并能以最低代價組織大量消費者實現購買行為,有更好的條件實現訂單農業,實現的方法就是預售。另一方面,農場主把産品信息用最簡單的方法傳到分銷庫裡,然後我們負責規範描述,目前已有的80萬農産品賣家是接盤商,他們根據信息确定進貨,然後用統一的配送渠道把農場主的産品進行配送。”淘寶農業發展部資深總監陳慶探說。
好的産品想賣出去,沒有渠道,沒有定價權,而通過電子商務平台可以搜集到大量消費者消費行為信息,用來指導農産品的銷售。“以前,農場主有産品卻沒有定價權,但淘寶海量數據可以來指導他進行合理定價;第二,規模化運作成功的話,未來也會改變流通模式,原先是種多少賣多少,以後市場倒過來指導生産,以銷定産,賣多少種多少成為可能。”陳慶探說。
除了淘寶這樣的純電商平台外,諸如小毛驢有機農場、有機農夫市集等線上線下結合的農業模式近幾年也方興未艾。它們充分利用社交網絡經營社區,将愛好有機農業的人群組織起來,再通過線下的各種活動完成商業閉環。
從線下到線上,農戶們從與批發商打交道轉換到直面消費者,他們開始比任何時候都更有條件關注消費市場的變化,關注數據。而這種轉變,直接推動了傳統生産方式的升級。
沱沱工社CEO杜非對數據運用頗有心得,他去年到任後,立刻在運營部成立了四個人的數據分析小組,專職對後台數據進行搜集和整理。今年,沱沱工社基于消費者購買頻次和消費占比數據分析,決定去掉20個品類不再種植,而把黑花生的種植面積擴充25倍。
北京天安農業也開始利用數據指導農業生産。總經理劉雁飛認為,傳統的農業生産與市場銷售是基本脫節的,農民的種植完全根據經驗,“供不應求”或者“菜賤傷農”的現象經常發生。天安打破了這一模式,按照工業生産方式“以銷定産”,由公司搜集市場需求,繼而指導農戶種植。
“比如我預計今年需要提供1000斤黃瓜給市場,那我就會根據這個指标換算成具體每個種植單元的種植面積,然後與農戶簽訂合約。同時我要對農戶的生産全程管控,保證食品安全。”劉雁飛說,“這就需要依靠信息技術。”
為此,天安農業引入了多個信息管理系統,如生産管理系統、銷售管理系統、ERP管理系統、溫室管家系統、二維碼追溯系統、配送管理系統等。據天安農業信息工程部經理李長春介紹,公司每年沉澱的數據量已經從4年前的40G提升到現在的100G,“老的SQL Server數據庫已經跑不動了。”
李長春介紹,天安将上馬SAP公司新推出的基于内存計算技術的高性能實時數據計算平台HANA,這也是HANA在SAP Business One平台的首次應用。劉雁飛回憶,2008年,天安在考察了用友、金蝶等軟件企業之後,決定采用SAP Business One系統,天安也成為SAP中小企業中的經典用戶。
劉雁飛也坦言:“農業看起來很美,做起來卻很累,但沉下去又會覺得樂在其中。”